服务热线
0377-65277007
猪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角化、糜烂、坏死,甚至出现胃穿孔。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病猪可能出现食欲下降、腹部不适、排便异常(便秘或腹泻),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胃出血,粪便呈黑色。本病早期症状较为隐匿,仅表现为轻微消化不良,因此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胃穿孔并伴随急性腹膜炎,病猪可能会迅速死亡。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猪群,但生长速度快的50公斤以上育肥猪以及长期饲养在限位栏中的母猪更易患病。
饲料因素
饲料过于粗糙、不易消化,或粉碎过细,缺乏足够的纤维。
长期饲喂高能量日粮,尤其是玉米含量过高的饲料。
日粮中不适当添加刺激性矿物质合剂,如过量的盐类或微量元素。
饲料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等关键营养素。
饲料含有过量不饱和脂肪酸,或因存储不当发生霉变。
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长期处于噪音大、空气闷热、光照不均的环境。
受到外界刺激,如恐惧、疼痛、频繁转群、称重等。
养殖密度过高,猪群活动受限,长期处于限位栏。
猪舍通风不良、卫生状况差,饲喂时间不固定,饲料突然变更。
疾病因素
继发于慢性猪丹毒、蛔虫感染、铜中毒、霉菌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
维生素E缺乏或肝脏代谢异常,导致胃部组织营养供给不足。
胃酸分泌过多,胃蛋白酶活性增强,破坏胃黏膜屏障。
由于不良消化因素的影响,胃黏膜受到刺激后出现充血、糜烂,并伴随局部炎症反应。损伤的黏膜组织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同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大量生成,进一步刺激胃酸分泌。此时,胃内酸度升高,而保护胃壁的黏液分泌减少,胃蛋白酶对胃组织的消化作用增强,最终形成溃疡。
隐性型
无明显症状,对生长和饲料转化率影响不大,通常在屠宰时才被发现。
慢性型
食欲下降或完全拒食,皮肤和黏膜苍白。
可能出现呕吐,甚至带血,消瘦明显。
早期便秘,后期粪便呈煤焦油状,潜血检查阳性。
病程长达7-30天,可间歇性缓解或恶化。
急性型
突然大出血,导致病猪迅速死亡。
可能在剧烈运动、打斗、分娩前后出现吐血或黑便。
体温下降,呼吸急促,表现腹痛不安,最终因虚脱死亡。
胃穿孔伴随腹膜炎时,通常1-2天内死亡。
溃疡主要位于胃的食道区,胃底和幽门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和糜烂斑块。
胃内可能含有血块、新鲜血液或纤维素渗出物。
慢性病例可能出现脾脏肿大,若溃疡已自愈,可见瘢痕组织。
若发生胃穿孔,可见弥漫性腹膜炎,部分病例伴有膈膜炎症。
减轻应激
维持安静的饲养环境,避免频繁打扰病猪。
使用镇静剂,如盐酸氯丙嗪(1-3mg/kg体重)。
中和胃酸
可投喂抗酸剂,如氢氧化铝、硅酸镁、氧化镁,以降低胃酸浓度。
保护溃疡面
饲喂前口服次硝酸铋(5-10g,每天3次)。
鞣酸蛋白(2-5g,每天2-3次,连用5-7天),有助于止血和修复溃疡。
促进胃排空
饮水或饲料中加入聚丙烯酸钠(5-20g,每天5-7天)。
严重病例处理
若病猪严重贫血或出现胃穿孔,治疗价值低,应尽早淘汰。
调整饲料配方
饲料颗粒度保持在500微米以上,避免粉碎过细。
降低玉米比例,减少粉料使用,增加粗纤维含量至7%。
添加草粉、燕麦壳等,提高饲料的纤维含量。
确保饲料富含维生素E、B1、硒等关键营养元素。
优化饲养管理
避免频繁转群、运输、驱赶,减少应激。
维持猪舍冬暖夏凉,优化通风,降低饲养密度,提供充足活动空间。
降低环境应激
适当降低猪群噪音,减少惊吓和疼痛刺激。
采用科学管理方式,避免突然变更饲料配方。
药物预防
使用聚丙烯酸钠(0.1%-0.2%)混饲,以改善饲料的物理状态,帮助维持胃内容物停留的正常时间。
若使用铜促生长剂,可添加110ppm碳酸锌,以减少铜引起的胃溃疡风险。
猪胃溃疡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早期发现较为困难,但通过优化饲料结构、改善环境条件、科学饲养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对于已经发病的猪只,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可提高存活率,但严重病例建议及早淘汰,以减少经济损失。
河南惜水机械设备,节水产品主要是:清洗系统 造雾系统 饮水系统 洗消中心 加药系统通过以上节水方案,可使猪场全年的总用水量减少百分之五十以上!惜水人务求使用并创造更专业的养猪场节水设备促进养猪生产力的提高愿与全天下养猪企业合作为畜牧业节能减排,共创美好明天。养殖场高压清洗设备、养猪场水位计、水位控制器、雾多多、移动高压清洗机、加药器。